新浪宽频

展望DV:陈帆与朱羽君教授的对话(2)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15日 17:04 新浪DV

  陈:您认为DV应是一种语言,那是否说它更加贴近人们之间的种很直接的影像表述形态?

  朱:既然DV是一种新的语言,一种新的交流手段,那么它的发展就必然遵循着语言发展的内在规律,先是由前卫、新锐的人广泛地应用,大量实践,大胆创造,经由社会大众不断地适应和认同,不断地筛选和规范,民众的参与,社会精英的智慧,使其在发展进程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建立优化组合序列和表述系统,在社会的互动中产生共识,形成新的语言语法。DV语言发展的内核,一是新的数字技术平台;二是人类的愿望和智慧,它必然是朝着它最能发挥自身潜能的方向发展,它最具亲和力,最具个性,以生活自身的形态直接诉诸人的感官,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个体对个体的传播,制作者、传播者和接收者的渠道可以在个体中自由编织,完成影像语言的个性化交 流,是最为人夲的传播方式。

  陈:在我的认识层面上,也深味到DV这种最为人夲化的价值。那么您又是如何看待这种最人夲化的传播方式呢?

  朱:正如前面提到的情况,令人感兴趣的是,现阶段使用DV最活跃的领域是个人化的纪录片,个性化的实验影片,用个人的眼光,拍自己身边的生活,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拍摄者大多是知识青年,他们从个体到一群,从家中播放到酒吧聚会播放,有的进入主流媒体,或者参与国际交流,势头发展劲猛, 记得第十一届北京国际电视周 特地举DV影像国际观摩论坛,大部份都是个体独立制作的纪录片结集出书也主要是这方面的创作心得和理论探讨文章,平常大家一谈 DV,好像就指的是独立制片人拍摄的纪录片和实捡影片一样,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我认为首先在于这种形式最能体现DV最本质的特征,最能发挥它的技术潜能,零距离地纪录自己身边的生活,直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用生活自身的形态直接诉诸于人的视听感官,进行人本化的传播,这正是人类长远以来的最本能的愿望。

  陈:很想听您具体给我们介绍一下这方面的基夲动态?

  朱:传播史上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是朝这一目标的里程碑,电视的发明,使这一愿望的实现初现曙光,打开电视,人们可以了望世界,一有大事发生,全世界的人可以有目共睹,可以为同一事件作出共时反应,但初期的模拟电视要求庞杂的技术设备和传播系统,影像的获取和传送只能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使它与政治经济的权利紧密连在一起,影像的话语权高高在上,民众可望而不可及,人类用影像交流的愿望并未真正实现。是数字技术使影像传播来了一次革命,数字技术使影像无所不在,使影像传播简便易行,并正目益便宜和普及,影像传播开始从权力阶层走向平民百姓,于是纪录自已的生活,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话语,使成为民众最初的冲动,而且,首先迎接影像话语权走向民众历程的,往往是新锐的年青的知识阶层,尤其是一些受过影像语言教育的青年学生,他们原本就有对主流影像话语的逆反心理,有着强烈地要用影像语言自由表达的愿望,因此他们一旦拿起了DV,使极力地张扬自已的个性,渲泄自我的情感,甚至有些偏激也在所不顾,纵观我国这些年来的DV影片,便有这一特点,非常个性化,视角独特,手法另辟蹊径,,不拘一格,自由狂放,简直有点魏晋风度,有的拿着DV四处闯荡,拦住路人,走进市集,串入胡同,敲开人家的门,甚至将人拦在公共厕所里,问的都是同一个问题“北京的风大吗”,有的花一年半年时间盯着一群市井老头,看他们晒太阳,听他们聊天,跟随他们因拆迁而改换场地,感受他们因不断减少伙伴而产生的伤感;有的在自己流浪的陋室里,支上三角架,独自对着DV倾诉自已的孤独、苦闷和焦虑,有的对准地铁里的流浪歌手和社会的弱势群体,尽情地展示他们的孤苦和无助。还有的倾尽家财买DV,买编辑机,自写剧本,自当导演,组织乡亲拍电视剧,不为播出,也不为挣钱,只为过把电视瘛;还有的用来拍实验电影,低成本操作,随心所欲,只为展示自的独特。DV发展初期的这种现象是很自然的,DV与生俱来地具有民间的、个人化的特点,一开始在这方面的惰感渲泄和个性张扬,是宣告一种自由、独立、解放的感觉,情感多于理性。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