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宽频

展望DV:陈帆与朱羽君教授的对话(3)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15日 17:04 新浪DV

  陈:您的体认也让我联想到很多这方面的情况,DV作为一种平民话语权在掌握上最贴近现实的影像表述传播方式,它仅仅是一般随意的表达吗?

  朱: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们对影像文化的深入思考,初期的冲动会冷静下来,思考如何使影像语言健康地发展。大众化、生活化、个性化无疑是DV的独特优势,但是个性化浪涛带来的偏执,渲泄中发出的梦呓,角落展示中不经意的精神污染,一味前卫、新锐而产生的对大众接受心理的阻隔,都是应该正枧和避免的。现在有人提出要对DV进行规范是很自然的,不过,我认为这种规范只能是宏观上的,语言学意义上的规范,比如杜会责任感,杜会公德,个人的品格等,这些人际交流中必不可少的精神内涵,同样规范着DV语言的发展,使影像语言健康、纯洁。至于它的大众化、生活化、个性化,它对生活的贴近,它的亲和力,它的独创性,都是它的独特的优势,正是这些特点给主流的影像话语带来新的活力,仍然应该张扬。同时,也应该认识到,DV的个牲化、独创性也不是凭空再造,它仍然离不开己有的影视文化积淀,人类影像语言的发展,主流传播渠道功不可没,它培养了观众,约定俗成了许多视听语言语法,DV影像语言的发展必然与之交融,事实上DV与主流媒体话语巳由逆反走向交融,主流媒体的有识之士也很早就对DV的发展给予了充分的关注,给予一定的空间。记得大约是1997还是1998年,北京电视台的《京华长廊》栏目就开办了一档《百姓家园》栏目,他们将DV摄像机借给一些京城百姓,让他们自己来拍身边的生活,讲自已的故事,结果第一批上来的作品就令人耳目一新,他们在生活中取材的亲切自然,不拘一格,给主流影像话语带来清新的气息。一位19岁的小学教师拍《大伯的小铺》,不仅能深入到被摄者生活的细微之处,如清晨起来开铺门,洗脸涮牙,午间打盹,和顾客唠家常,而且还创造了一种边拍摄,边解说,边交淡,边讲故事的方式,使拍摄过程成为一个自然完整的生话流程;还有一位妇女拍自已与养女的亲情,深夜工作回来,开着机器进门,还忍不住掀开养女的被窝和她亲切地交谈几句,养女睡意蒙胧地告诉他,作业己做好,饭热在锅里,这些场景都是专业记者很难拍到的,节目还采取开放的结构,将这些作者请到演播室一边播放他们拍摄的片断,一边主持人与他们交谈拍摄的意图和体会,节目做得别开生面。这些年来许多电视台都开辟有专门播放DV作品的栏目,像中央电视台的《我看见》、北京电视台的《晨间看点》,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的《新生代》,安徽电视台的《观众与屏幕》,凤凰电视台的《DV新世代》等,都为DV作品开辟了交流渠道。有的还定期组织评比,搞DV大赛,说明DV已作为一支生力军参与了影像文化的进程。

  陈:您的分析很有见地,您对当下的DV影像活动有何期望呢?

  朱:有的DV作者也主动将自己抓拍到的新闻,制作的节目送到电视台合适的栏目播出,形成一种相互融合的局面。但是应提醒注意的是,主流媒体一定要认识DV的本质特征,充分尊重DV作者的个性化与独创性,发挥他们贴近生活的亲和力,保持他们的平民本色,不要只将他们“规范”到自己栏目的需要,为栏目提供稿源的功利目的。并且,我们还要看到,DV到了个人手中,它的作用远不止生活纪录片或实验影片,在我们的生活中它还有更为广泛的用途,用它搞科研,搞教学,搞经验交流,搞生活纪录,搞文化娱乐,它是一种满足人们视觉需求的数字化的生活方式,展望DV,它将带来影像文化繁荣的新时代。

[上一页] [1] [2] [3]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