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国宝中华鲟回家”背景资料(2)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9日 15:38 北京海洋馆

  (六)中华鲟资源现状

  中华鲟曾经是一种重要的大型经济鱼类,四川渔民有“千斤腊子,万斤象”的谚语,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长江流域每年的捕捞量约50公斤以上的个体在400-500尾,产量在60000-80000公斤之间。83-84年调查表明长江中达到产卵洄游的群体平均为2176尾,1981-1990年平均为2079尾,1998年为680尾,1999年为601尾,2000年约343尾,2001年为257尾。但由于受水域环境污染、工程建设及过度捕捞等因素影响,中华鲟资源急剧下降,濒临灭绝状态。水质污染对中华鲟亲鱼的性腺发育、自然繁殖受精卵的孵化以及幼鲟的生长和发育均不利。受水质污染的影响,长江口幼鲟分布范围已明显缩小,如70年代以前,中华鲟幼鱼曾是杭州湾的四种主要捕捞对象之一,目前,该水域已难觅幼鲟踪迹。而长江口的幼鲟也因水质污染出现了肝癌病变。80年代后,中华鲟产卵群体中性别比例严重失调,雌、雄比已达到3:1甚至5:1,中华鲟雄性亲鱼精子活力逐年下降,也可能与长江水质污染有直接关系。中华鲟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属江海洄游性大型鱼类。历史上,中华鲟可上溯到金沙江产卵,由于工程建设,截断了中华鲟的洄游通道,使中华鲟产卵场面积大幅缩小,产卵时间推迟,产卵次数减少,自然繁殖率下降,存活率降低。1988年后,中华鲟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正常捕捞活动除有关科研单位经国家主管部门批准可以按计划捕捞少量外,其他的一律禁止捕捞。但每年仍有相当数量的中华鲟被非法捕捞。仅宜昌江段,1986-1996年间,渔民误捕放流的中华鲟就达155尾,而非法捕捞被发现的事件也已多起。沿江的各种渔具渔法对幼鲟资源的破坏也较严重。调查表明,1988-1992年间,仅在中华鲟幼鱼集中分布的长江口崇明岛东部滩涂及其部分延伸浅滩,每年幼鲟的总误捕量为6350尾至7060尾。

  除以上影响中华鲟资源的人为因素外,作为一群古老的生物类群,中华鲟种群延续所需的生物及生态因素有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性周期和洄游距离长。中华鲟初次性成熟年龄较高,雌鲟为14年、雄鲟为9年以上,而且其重复繁殖时间间隔也长,致使其种群恢复和增长速度缓慢;当种群资源遭受破坏后,难于恢复。长距离的生殖洄游和幼鲟降海洄游,增加了洄游中的死亡概率,当人类社会活动逐渐加强时,其作用将更明显。

  2.自然繁殖受精卵存活率低。长江中华鲟的敌害鱼类达10余种,这些敌害鱼类有吞食中华鲟受精卵的习性。据调查,中华鲟产卵后7-8天内,约有70%-92.4%(平均83.8%)的卵被圆口铜鱼、长条铜鱼、黄颡鱼和句鱼类等主要敌害鱼类所吞食。

  3.摄食能力低。中华鲟终身为肉食性,食谱极为狭窄;其幼鲟完全被动摄食,需要一定的饵料生物密度才能保证摄食,生态环境的变化使中华鲟适口饵料生物的数量减少,不利于中华鲟幼鲟的生长和存活。

  二、关于北京海洋馆与长江水产研究所开展合作的背景资料

  北京海洋馆是目前世界内陆地区最大的海洋生物科普馆,集观赏、科普教育和娱乐为一体。整体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总水量近18000吨。馆内有适用于大型水生动物驯养的养殖设施,并配备有完善的维生系统,可以对水温、水质、盐度等进行全天候监控和精确调节,具有非常先进的硬件条件,饲养淡水及海水鱼类千余种。通过多年运作,在水生生物驯养、管理等方面,也积累了较多的成熟技术和人员。为此,2005年初,长江水产研究所与北京海洋馆达成协议,决定实施科企联合,利用长江水产研究所较强的技术优势和北京海洋馆良好的设施条件,合作开展中华鲟驯养展示以及保护相关的科学研究。

  合作协议签定后,北京海洋馆将鲨鱼馆改造成了鲟鱼馆。该馆占地920平方米,驯养池长28m,宽11m,深4.5m,容积1400立方米,按照中华鲟的生活习性对池底进行了调整,铺设了洁净的沙石。该驯养池配有4组密闭式砂过滤罐水处理系统,水处理量达28立方米/分钟,每50分钟可使全池水体循环一次;有4组冷热交换器,水温可在17-28℃间任意调控,调控后的温差小于±1℃;水体盐度可通过淡水或人造海水在0-30‰之间进行调节。该驯养池还有一个规格18m×3m的雅克力展窗可供游人观赏。

  驯养池改造完成后,对驯养池水体环境进行了调整,将原驯养鲨鱼的海水逐渐调制成2.5‰的淡水,重建硝化系统等微生态环境,根据中华鲟饲养要求调节水质,将水温控制在20.0-23.0 ℃,酸碱度稳定在7.7-8.2,溶氧量控制在8.0-9.0mg/L;同时监测水体总细菌、霉菌及大肠杆菌状况,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调整,营造了目前国内最大且较为理想的大型中华鲟驯养池。合作两年来,已有七尾野生中华鲟和一批子一代中华鲟运达北京海洋馆。

  被救治的野生中华鲟在北京生活期间,将得到长江水产研究所和北京海洋馆专家们的悉心照顾。长江所在中华鲟物种保护研究方面的领先技术和中华鲟资源储备方面具有优势,北京海洋馆拥有水生动物驯养的大型人工调控设施和展示优势。双方将在中华鲟科普教育展示;环保宣传(配合农业部渔业局,开展中华鲟等国家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和科学研究的公众宣传教育);中华鲟的驯养研究(利用北京海洋馆的大型养殖设施,开展野生中华鲟的海水驯化与开口试验研究,并进行促进人工养殖中华鲟性成熟研究等,以在北京海洋馆实现中华鲟全人工繁殖为最终目标。同时,还将进行其他鱼种的科普教育展示或驯养研究。

  1.科企联合是保护中华鲟的有效途径

  将人工繁殖后的中华鲟亲鲟进行护理,使其在人工环境中摄食,恢复生理机能,并进而实现人工环境下的蓄养成熟,不仅可以提高产后亲鲟成活率,实现亲鲟的重复利用,保护中华鲟自然种群,同时也是建立全人工中华鲟种群的必要基础。中华鲟属秋季繁殖的鱼类,产后亲鲟的护理期处于冬季低温期。长江水产研究所经多次试验发现,低温环境对产后亲鲟的恢复非常不利,同时,野生中华鲟个体硕大,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产过卵的亲鲟均需要迅速降河洄游至海洋环境肥育,因此,尽量创造类似于自然的驯养环境,对亲鲟的产后护理以及驯养成功非常重要。

  2.科企联合中华鲟保护工作成果

  经过北京海洋馆和长江水产研究所双方的共同努力,目前已在中华鲟运输、驯养、科研以及展示等方面取得一系列的成效,尤其在野生中华鲟驯养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总结这一年半的合作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现野生中华鲟全人工环境的开口摄食和产后亲鲟的良好恢复。通过一系列技术措施,5尾野生中华鲟已在水族馆驯养成功,均已开口摄食,其中2尾产后中华鲟亲本经过护理和培育,身体机能状况已恢复正常状态,目前均已生长良好。这为继续开展野生中华鲟全人工蓄养成熟等科学试验奠定了基础。

  2)成功建立了子一代中华鲟的水族馆蓄养群体。长江水产研究所人工繁殖获得的26尾中华鲟子一代,在运输至北京海洋馆的第二天即开始摄食,表现出对蓄养环境较高的适应性。目前,运至北京海洋馆的26尾子一代中华鲟共,成活率达100%,且长势良好。这个结果表明,利用北京海洋馆现有条件,保存一定规模的中华鲟后备人工群体,是完全可行的,为中华鲟物种的异地保护以及人工备份提供了一个新途径。

  3)实现了大型野生中华鲟的安全长途运输。野生中华鲟个体大,产后亲鲟体质虚弱,活体运输尤其长途运输难度一直较大,运输成活率低。为解决这个问题,长江水产研究所专门设计制作了一套配备了完善维生系统的活鱼运输箱,然后通过合作双方的良好组织和协作,成功将3尾野生中华鲟成体和26尾大规格人工群体从长江水产研究所基地运至北京海洋馆,运输成活率达到100%。该方法的建立,为今后实施中华鲟异地保护提供了技术支撑。

  中华鲟在北京海洋馆的安家、展示,使更多的社会大众知道了保护中华鲟、保护珍稀濒危水生动物的重要性,这将极大地促进全社会保护中华鲟,使中华鲟保护事业呈现一种良性互动的局面。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