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宽频 > 电视台节目 > 福建省广电集团新闻评论部 > 正文
与杨利伟零距离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1日12:52
与杨利伟零距离
与杨利伟零距离


与杨利伟零距离
访杨利伟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新闻评论部《新闻启示录》制片人 刘云

  天上“掉”下个杨利伟

  “杨利伟要到福州来了!”8号一早,我刚从厦门出差回来,策划宣传科的郭尚荣就提供了这一消息,当然这对我们《新闻启示录》而言,等于就是布置了一个任务。

  一看日程安排,航天英雄明天下午就到,10号停留一天,上午为“飞向太空——中国载人航天科技福州展”揭幕,下午在福州大戏院做航天报告,11号就将返程。好家伙,时间这么紧,联系来得及吗?其它40多家媒体同行自然也是趋之若骛,而我们的节目形态又不能满足于随便递上个话筒追问两句,更何况听说杨利伟现在享受的是二级保卫,所有活动包括接受采访需要经过特殊批准,怎么办呢?

  朋友多了路好走

  吉人自有天象。早在6日,策划科的郭尚荣就和记者曾福生找到主办单位省科协,提出专访杨利伟的两种方案。之前新闻评论部与省科协有过良好的合作,比如去年报道的《院士八闽行效应》就获得了“中国科技新闻奖”,省科协的领导非常重视我们的方案,表示努力配合。8日上午省科协传来利好消息,经过有关部门特批,特意为我们几家省级媒体安排了小范围的专访,时间就定在杨利伟抵达榕城的当天晚上,电视媒体就我们一家。关键时刻,还是老朋友帮忙,全靠以前历次合作中建立的感情。人家说,你们做的是深度报道,好不容易请来杨利伟,我们也希望你们好好宣传。

  新闻评论部制造

  忙里偷闲,我们除了开策划会确定采访的提纲,还琢磨着怎么让这些采访留下点纪念。想让杨利伟同志签名,又觉得留言簿太俗,纪念邮品或书籍又没有切题的。于是请示评论部领导,启用刚刚通过的本部CI标识,由设计师小吴赶制了一张大海报。为了怕墨迹散开,我们还细心地准备好油性签字笔。

  好马配好鞍

  自然不能辜负这份期望。赶紧调兵遣将吧!出镜记者魏晓红以其温婉老到在新闻评论部一干美女中雀屏中选,有幸与杨利伟直接对话。摄像夏冰一贯被尊为“大师”,在摄像助理小连的帮助下,携带两台摄像机、吊杆话筒、监视器以及两套价值数万元的“阿莱灯”等装备出动,那感觉比拍电视剧还“跩”。好些设备不仅贵重,而且还是全新启用,负责后勤保障的“老大”史建仑本是散淡之人,不喜热闹,冲着这些新家伙“大姑娘上轿”才亲自前往帮忙。我和记者曾福生也没闲着,与省科协的同志们协调采访场地事宜,让人家明白原定的杨利伟房间的会客室恐怕不适合我们的拍摄需要,拜托他们帮助联系温泉宾馆的会议厅。我们还牢记摄像夏冰的嘱托,麻烦省科协代为联系,愣是从展品中搬走了“长征一号”和“长征二号”火箭模型充当背景——可惜“神舟五号”模型是个“巨人”,咱搬不动。

  采访倒计时

  当晚六点多,一行人马乘着满满当当的车,浩浩荡荡地出发。

  提早一个多小时到达会议厅,紧张地架设和调试的过程中,不时有人倒计时提示,时间快到了,抓紧啊!此时,其它媒体的记者也陆续赶到,人数都比协调会上报的翻了一番。按照之前的协商,预计采访时间为一小时,前半小时为拍摄时间,后半小时为其它媒体采访时间,于是,他们在采访席旁自发形成了一个旁听记录席。

  “追星”前奏曲

  八点钟,会议室的大门被推开,一身戎装,大校军衔的杨利伟准时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与魏晓红握手寒暄。他身旁除了省委宣传部、省科协的领导和同志,还有两名部队的同志。我们还没来得及仔细端详他,宾馆里的服务员就一拥而上,争相与航天英雄合影留念。这一来场面顿时失控,在场的人中,除了我们新闻评论部的同志,不分年龄性别,几乎全部成为“追星族”,有几位女同志还提出单独合影留念。令我感动的是,我们的记者和工作人员,全部都守在各自的岗位上,为拍摄做着准备,这也是敬业的表现之一吧。

  面对热情的“粉丝”,杨利伟的表现很平和,他没有说话,尽量满足大家的要求。虽然他的个子不高,但是那种沉着冷静,自有一种威严和气势。当他在我们的采访席落座,仍然不断有各种物件塞到他手里要求签名,此时我倒是有些希望现场的保卫工作能够更严密些。我走到他身边,提醒大家“还是先工作吧”,一旁的保卫也赶紧附和,于是,期待中的采访开始了。

  与神人“神侃”

  晓红的问题从寒暄开始,这是我们之前预定要的。因为我们对人物的采访报道一贯秉持要还原人的本性,越是头上有“光环”的人,越要把他拉下“神坛”。终于听到杨利伟的原音而不是对讲机中的声音,声调不高,语气稳重,最大的特点是严谨精练。我暗自揣摩,这应该也是杨利伟能胜任遨游太空第一人的素质之一,毕竟这样的人物要担任国家航天精神的代言人。采访进行得很顺利,监视器上杨利伟得表情也随着问题的展开渐渐变得和缓。唯一的问题是他的回答实在太简练了,以至于二十分钟之后,魏晓红已经添油加醋地问完了所有的问题,站起来握手表示感谢,比原定时间提早完成。

  成功对接

  随即,魏晓红邀请杨利伟在我们准备好的海报上题字,杨利伟缓缓走到题字桌前,“那就签个名吧”,一件珍贵的纪念品诞生了。我适时提意杨利伟与我们的摄制组合影留念,并且以火箭为背景,杨利伟欣然同意。魏晓红和我首先站在他身边,只听他问:“你们这个节目很重要吧?”我也毫不谦虚地回答:“相当于我们福建的《焦点访谈》吧”。魏晓红向杨利伟介绍我之后,我告诉他在他离开福州的当天,我们就将播出这期节目。这时,他提出了一个上过我们节目的人都会提出的要求:“到时候能不能给我刻张碟?”我满口答应,心想,我要是只在邮件上写上“杨利伟收”,不知邮局是不是就能送到他手中。

  “独家”采访是怎样诞生的

  合影完毕,当我们正等着其它媒体的记者接着采访时,意外发生了。不知是主办方事先与杨利伟沟通不够,还是现场保卫的安排,杨利伟转身就往门口走去,等那些报社电台的记者反应过来,他已经离开了采访大厅。我张了张嘴没喊出声来,因为此时不是我们的“主场”。“怎么这样?”记者们赶紧忙乱地收拾手里的录音机,一边担心晚上的稿件怎么出,有着急的,赶紧追出去,但是已经来不及了。

  我们很过意不去,因为这样一来,采访变成了我们“独家”进行,同行们对我们的配合在先,而后面出现的变故,我们也无力挽回,影响了他们的工作。我只能安慰电台的原同事,录音不够的话,随我们通车回大楼,到我们的机房转录。至于其它纸质媒体,只好根据对我们采访的录音和笔记来整理稿件了。

  “发射”成功的背后

  其实为了完成这一期节目,专访并非全部内容,对杨利伟在福州的活动,我们也进行了跟踪拍摄。我们还策划了让福建师大附中飞行员培训基地的中学生参观航天展,让观众跟随他们身临其境地了解航天展的详情。同时,我们请省科协的陈震副主席在晚上抽空来到演播室担任嘉宾,与主持人牛梦聊聊幕后的花絮。10号晚上,预告宣传片出现在我们的节目中,11日晚上8点,《新闻启示录》成功播出《航天精神耀榕城》。

  “一个人的战役”,是不可能速战速决的。正如杨利伟在采访中所说的,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不是他一己之功,我们的节目,也是团队作战的成果。I love this game!



评论】【进入宽频论坛】【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福建省广电集团新闻评论部专题
 相关链接
杨利伟并非神人2005年08月11日12:49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新闻评论部部门结构2005年08月10日20:17
《东南新闻眼》:泉州 实现县域经济发展新跨越2005年08月10日19:51
新闻启示录:国学教育的“娃娃路线”2005年08月10日15:22
新闻评论部独家专访航天英雄杨利伟2005年08月10日14:18
《东南新闻眼》:节能 福建在行动2005年08月10日00:10
福州做大做强省会中心城市2005年08月09日15:48
爱问 iAsk.com

欢迎联系我们,提出您的宝贵意见
E-mail:bn@staff.sina.com.cn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