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宽频 > DV风暴 > 正文
中国纪录片十年:在茁壮成长和艰难跋涉之间(2)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6日14:20

  电视总是在纪实和娱乐之间寻求平衡。现在又到纪录片向娱乐节目取经的时候了,于是又有了“娱乐化纪实节目”的概念,纪录片的出路也是末路。当“探索·发现”和“东方全纪录”等栏目获得一片喝彩时,它们的很多节目已经不再被纪录片这个框框所束缚了。

  好在毕竟电视台不是传播纪录片的惟一渠道。2004年,我们看到纪录片又回到了电影院,《德拉姆》和《布达拉宫》虽然并不叫座,也永远别期望纪录电影像《功夫》和《天下无贼》一样爆棚,但纪录片的影响可以润物于无声处。各类影展也是纪录片的重要传播渠道,展映的“圈子”虽然有限,但“圈子”已经越来越大。从6月份北京“现象工作室”举办的“第二届中国纪录片交流周”,到9月份的“2004北京国际纪录片展”,再到12月的“2004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不论新的、旧的还是国内的、国外的,重要的纪录作品总在以各种渠道进入我们的视野。

  1999:纷乱的“江湖格局”

  小型摄像机,尤其是DV的横空出世,催生了一大批新的纪录片导演,他们的作品生活质感更强。1999年是这十年中最丰收的一年。《我们的留学生活》让人们知道纪录片也可以变“肥皂剧”,纪录片的“故事性”成为了世纪之交的热门话题

  并非故意要从中间断开,1999年恰好是十年当中最丰收的一个年头。这一年能让人记住的纪录片作品可以列出长长一大串:《疯狂英语》、《英与白》、《平衡》、《老头》、《江湖》、《北京弹匠》、《北京的风很大》、《婚事》、《食指》、《海选》……除了张元、梁碧波、彭辉、吴文光、张以庆这些我们之前很熟悉的名字,这一年还涌现出几乎数不清的新名字:杨荔钠、朱传明、蒋志、睢安奇、冯晓颖、乌尔善、唐丹鸿、胡择、曹斐……“江湖格局”似乎一夜之间发生了变化,纪录片创作群重新“洗牌”。

  影响纪录片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最主要的是社会背景的变化和技术条件的变革——当然,这两种因素并不是分开起作用的,而是同时决定着纪录片的变化发展。如果说1994年纪录片的繁盛更多的是源于社会大变革,那么1999年的创作高潮更多的则是源自技术变革。二十世纪末在纪录片领域“兴风作浪”的始作俑者是小型摄像机,尤其是DV的横空出世,催生了一大批新的纪录片导演。DV出现在1996年,经过两三年的拍摄周期,这些人在1999年集中亮相也就不足为怪了。他们绝大多数人都是在用DV甚至Hi8拍片,低廉的成本、方便的操作,使他们几乎不需要外来投资,也不需要接受长时间的专业训练,就可以操刀上马。再加上小机器在抓拍和与拍摄对象进行交流方面更具优势,使这些作品生活质感更强,即便是技术上显得相对粗糙,但因为它们呈现出与以往纪录片不一样的艺术品格,因此在国际上各类电影节中受到欢迎与肯定,使这批新人很快就崭露头角。像杨荔钠的《老头》和朱传明的《北京弹匠》,都是以处女作一炮打响。两年后,杜海滨和冯雷同样是凭处女作《铁路沿线》和《雪落伊犁》进入公众视野。使用DV不是新人的专利,2001年,宁瀛和贾樟柯用同一款DV机器制作了《希望之旅》和《公共场所》。新的格局给老纪录片人带来压力,给新人带来希望,收获的则是观众。

  1999年有个轰动一时的个案,就是张丽玲的《我们的留学生活》。该片全力迎合观众,极尽煽情之能事,除了创下高收视率之外,它留给人们一个启示:原来纪录片也可以变“肥皂剧”。纪录片的“故事性”成了世纪之交的热门话题。1999年北京电视台创办“纪录”栏目,把“讲故事”作为栏目的核心策略,迅速站稳了脚跟。第二年“

东方时空”改版催生“纪事”,接着“纪录片”栏目也在11月份呱呱坠地。这些栏目都把“讲故事”作为突破口,但在1999年,纪录片栏目的影响力已经大不如以前了。

  尽管如此,纪录片发展还是给中国电视带来了革故鼎新的变化,纪录精神已经深入到很多栏目的血液中。虽然很多人并不会自觉地意识到这种影响力的存在,可他们还是得承认:刮过几年的娱乐旋风过后,中国电视最大的进步体现在纪实节目上。1999年以前,电视娱乐节目拷贝成风,是纪录片让中国电视学会了“生产自救”,荧屏上大量出现的纪实节目,应该为纪录片记上一功。在这个意义上说,纪录片的影响没有变小,而是以另一种方式在不断扩大。

  希望有待来年

  队伍和观念的分化,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分化可能就是繁荣的征兆

  关于纪录片的话题也在分化,虽然关于真实和纪录片本质的纯理论探讨还在隐隐约约地继续,但是在各大研讨会上众说纷纭的话题中,“栏目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声音已经占据上风。什么是纪录片?纪录片该怎么做?谁也无法为未来规定一条道路。队伍和观念的分化,对于纪录片创作来说,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中国电影还只有短短百年历史,中国纪录片的历史更短,我们不妨把一切问题的答案还给创作本身。

  无论是电视频道的纪录片计划、纪录片栏目,还是众多的纪录片交流、展映活动和电影节,都可以看出中国纪录片人与世界接轨的愿望和决心。当今世界纪录片格局也日益趋于多元化,在纪录片运作方面拥有不少成功经验的频道有很多,比如美国科学探索频道(Discovery)、国家地理频道、日本NHK、法国电视5台的纪录片节目长盛不衰。另一方面,独立制片和基金会扶持的纪录片计划也比较流行,灵活的制片方式共同保证了纪录片的繁荣。尽管在资金投入和运作经验方面,我们和很多国家存在差距,但是多元化的操作方式已经深入人心,观念也已差不多与世界接轨。两岸三地的纪录片制作已形成一股重要的力量,不断有纪录片在各大国际电影节上获奖,华语纪录片的影响力在不断扩大,其市场前景也被看好。不过路还很长,2004年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分化可能就是繁荣的征兆,希望在于明天。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进入宽频论坛】【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一个青春女孩的梦想 马勇记录片《圆梦》2005-09-22 11:18:37
敬畏真实——访中戏影视部记录片导演王小琮(4)2005-07-06 11:20:34
敬畏真实——访中戏影视部记录片导演王小琮(3)2005-07-06 11:20:34
敬畏真实——访中戏影视部记录片导演王小琮(2)2005-07-06 11:20:34
敬畏真实——访中戏影视部记录片导演王小琮2005-07-06 11:20:34
电视记录片《难忘知青路》的故事2005-06-28 14:08:04
内蒙古电视台:原生态记录片《姐妹》2005-01-31 20:37:04
《布达拉宫》导演陈真:中国的记录片并不成熟2004-10-18 12:06:29
中国记录片大会12月在广州召开2004-06-15 18:10:02
《东方早报》人文记录片 低迷中迎来爆发2004-03-19 13:45:35

欢迎联系我们,提出您的宝贵意见
E-mail:bn@staff.sina.com.cn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