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宽频 > 纪实片《姐妹》 > 正文
《姐妹》荣登南方周末2004致敬之年度现场报道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25日14:31

  这是缺少“大事件”的一年,但绝不是缺少舆论强音的一年。

  这是缺少“鹤立鸡群”的媒体表现的一年,但绝不是缺少新闻力量的一年。

  回望2004,没有SARS对于整个民族、整个新闻界的考验;也没有去年《南方都市报》、《财经》杂志这样的“出众之选”,但这一年的中国传媒,却有属于自己的鲜明特点和非凡成就,那就是众媒体携手作战、互相呼应,在众多事件的报道过程中表现出了令人敬畏和感佩的整体力量。

  从党和国家的重大举措到许振超、任长霞、周国知、马祖光、牛玉儒等一系列的典型,从阜阳奶粉事件到嘉禾拆迁风波,从宝马彩票丑闻到副市长“下跌下跪”,从审计风暴到怒江大坝缓建,很多时候不是一个媒体在发声,而是多家媒体在推动;很多时候不是孤独的咏叹调,而是大合唱。

  本年度,新闻界的一大变化,还体现在一批非机关报的、面向市场的媒体加入典型人物的报道中。这些媒体由于受众面广,易于接受,使得典型报道的整体效果更为良好。

  此消彼长,此伏彼起,你揭开盖子,我触及核心,你呈现出事实,我有力地追问。

  这一年,没有一枝独秀的“明星”,但媒体在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中表现出来的合力,足够强大。

  这一年,没有SARS那样震撼全局的“大事件”的考验,但媒体在个案的报道和监督上表现出来的勇气、智慧和技巧,同样为人称道。

  2004年,是《南方周末》对传媒的年度表现进行盘点的第四年,我们一点点看到了传媒在中国变革的大背景下成长,在和社会的良性互动中凯歌。

  我们注意到市场化改革使得众多媒体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传播效果成了必须面对的课题,使得市场和受众的认可成为影响媒体的一种重要力量。

  市场化的改革赋予了中国传媒更强烈的担当责任的动力。在转型期的中国,在呼唤公平的今天,最能彰显正义和最能传递民意的媒体往往最有可能为公众认可、为市场接纳。因此,对美好价值的呈现,对丑闻迷雾的挖掘,对真实的逼近,不再是一家媒体的专利,而是众多媒体的关注点。

  市场化的改革也使理想的伸展有了更广阔的舞台。今年,《南方人物周刊》、《第一财经日报》、《新周报》等一批新媒体诞生。作为跨地域办报典范的《新京报》,在这一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西部,一份叫《华商报》的报纸,正静悄悄地以资本和人才为纽带绘制扩张的蓝图。有了市场,有了竞争,中国传媒便永远处于“刷新”状态。有了市场,有了资本,那些新闻人才有可能为实践找到空间,为理想找到承载。

  仅仅有激情,很难给人信心;仅仅有梦想,很难改变现状。体制变革才使中国传媒找到了根本的推进力量。我们对中国传媒的未来抱有信心,因为市场化改革在中国已经势不可挡,无法动摇。

  除了市场的力量,技术的力量也在今年中国传媒表现上烙下深深的印记。作为新技术产物的网络,在今年不仅仅是以“二传手”的角色出现,“人人都是报道者”正在崭露头角。银川出租车罢运事件由人民网率先披露。副市长下跪事件、临沂机场打人事件,网民则各显神通,先于传统媒体把许多事实一一呈现。博客们也以更大的热情向我们书写。这种“人人都是报道者”的状况,影响将不可低估。

  吴光秋(《每周质量报告》制片人):我的目标就是把栏目办黄了,不是说压力太大办不下去了,而是什么时候我没有新的选题做了,再也无假可查了,到了那个时候我们的栏目就是真正地成功了。

  董小恒(《东方早报》记者):我又多么希望这一切都只是幻影,虽然我很清楚这是一个能让新闻人为之兴奋的题材,也将在我从业尚浅的履历上添加较为浓重的一笔。因为,这一切本不应发生在我们今天的生活里……

  张凯华(《经济半小时》记者):刘亮的故事教育了很多人,弱势并不等于渺小。

  这不是一个记者的胜利,这是整个媒体的成就。

  我最遗憾的是,在这次宝马彩票事件中,媒体起了急先锋的作用。按照正常人的理解来说,应该司法部门调查在先,媒体的报道在后,但是这次事件恰恰相反。这让公众对司法部门和彩票的公信力有了怀疑。

  胡国庆(《华商报》记者):我看见小女孩的小手捏着一点点卫生纸,她是那么天真又那么可怜地擦着母亲眼角无法止住的泪水。我按动了快门,我打算许多年后的一天,当我头发花白时,把这张照片送给这个孩子,告诉她:“这天是你父亲离去的日子……”

  卢宇光(凤凰卫视记者):新闻在哪里,我们必须第一时间赶到哪里。别的都是次要的。

  我没有去战地,只是去了一个特定的现场,我是记录这个现场的记者,现场突然发生了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现象,比如打枪,突然碰到了。

  白岩松(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在目前的中国,单方向的错和对都是简单化的判断,更多的是难以判断和左右为难,因此,仇和是个大大的问号。

  丁柏铨(南京大学教授):嘉禾拆迁事件报道的成功,既显示出媒体对于政府权力的有效监督,也表明政府对于舆论监督变得更加理性和宽容,而这本身也标志着我国政治民主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

  陈彤(新浪网总编辑):嘉禾强制拆迁事件本质上是权利与权力的对峙,而终以权利获胜。庶民、媒体与上级机关,在这场合作中,精诚相待,诉求相同,于是正义得到伸张。

  特别致敬:走在路上的于建嵘

  致敬理由:他是一位走在路上的学者,是一位通过与无数农民交谈研究学问的人。

  六年来他四分之三的时间在乡下和厂矿度过,他甚至舍掉单位分给的住房,每日的归宿是京郊遥远的宋庄。那里,他每天都在写日记,用相机和笔记录宋庄每一个变化。

  他与现实接触的程度超过了绝大多数记者;自然,他对现实的理解和思考也超过了绝大多数中国人。

  从《岳村政治》,到后来的农民税费抗争的调查,到后来的土地纠纷研究,再到最近的信访制度改革,于建嵘都是用腿一点一点跑出来,用一个个访谈和一个个数据支撑起他的理论体系颇有回应的建言。你可以不同意他的观点,但无法否认他脚踏土地、心系黎民革新观念的情怀。

  当然,于建嵘最让人尊敬的是他直面现实的勇气。他关注的课题,都是当下尖锐的矛盾所在,是很多人发言时会顾虑重重的领域。然而,于建嵘走进去了,他调研,思考,然后真实地表达。

  伟大的研究往往与社会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紧密相连。于建嵘给沉寂于书斋、从理论到理论的学者树立了典范,关切现实,关切民瘼的学术才是最有力量的。

  于建嵘也给记者树立了典范。走下去,走下去,倾听,思考,然后发言。

  致敬之年度舆论监督

  《湖南嘉禾县拆迁引发一对姐妹同日离婚》

  记者:罗昌平

  《新京报》2004年5月8日

  致敬理由:此报道淋漓尽致地披露了行政权力的泛滥,以事实的力量拨动了社会的神经,引发的不仅是对当前最激烈的社会矛盾之一—城市拆迁——的矫正,更是对政府行政方式的诘问。

  此报道和其后央视《时空连线》、《社会记录》以及新华社等媒体的跟进,使得当地官员从曝光到公关到反击的行动被步步披露,舆论监督和反舆论监督的矛盾被清晰地呈现出来,成为本年度最富现场感和连续性的新闻事件。

  致敬之年度公众服务

  《阜阳“空壳奶粉”之祸》

  记者:董小恒

  《东方早报》2004年4月16日

  致敬理由:在本年度与大众切身利益的关系方面,覆盖面之宽,程度之深,影响之大,阜阳奶粉事件堪称第一。

  此事件最早由当地媒体披露,其后央视、新华社均有触及,但直至《东方早报》的此篇报道出笼,才形成全国性的关注。以一地方媒体之身,超越全国性的强势媒体,《东方早报》至少做到了两点:一、记者跑的路更多,调查更为扎实;二、没有像其他媒体避让“谁负责任”的问题,率先对当地官员发出质疑“阜阳有关部门并未就此事件采取任何预警措施”!几天之后,《东方早报》又发表述评《阜阳“劣质奶粉”事件四大遗憾》,直斥当地“卫生预警机制缺失埋下后患”、“媒体曝光多次未引起足够重视”、“工商部门查处不力致使伤害延续”、“政府封锁消息被指不作为”,尽显批评锐气和硬派作风。

  此后不久,这一民生事件转为问责风暴,当地为数不少的官员受到各种处分甚至丢掉饭碗。

  致敬之年度调查报道

  西安宝马彩票案系列报道

  记者:张凯华寿蓓蓓李萍萍徐胜等

  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2004年4月11日

  致敬理由:央视《经济半小时》关于宝马彩票案的报道,颇有“水门事件调查”之风。记者通过剥茧抽丝式的采访,以及与众多关键人物的访谈、交锋,逐次揭开隐藏在偶然事件背后的黑幕和权力部门的渎职。记者的独立调查走在了警察前面,报道甚至成为了司法部门侦查的重要线索和方向。此新闻,可以说将调查报道的特质展现得淋漓尽致。

  致敬之年度特稿写作

  《最富争议的市委书记》

  记者:张立

  《南方周末》2004年2月5日

  致敬理由:此报道开篇即设置悬念,推动人们步步探询,正反两方面的言论各执一词,泾渭分明、不断交锋。报道没有得出最终定论,但激发了无尽思考。手段与目的,人治与法治,个人权威与公民权利,一篇特稿包含了转型期中国的许多重大主题,写作有节奏感,简洁明快,细节富有力量,把一场复杂的改革、一位有争议的官员呈现得栩栩如生。报道发表后所引起社会反响非常强烈,讨论深入到了改革观甚至领导体制等层面。

  致敬之年度现场报道

  记录片《姐妹》

  作者:李京红

  致敬理由:以图像记录人生的人,大体上可分为两种,一种从事的是平面的、静态的图像记录,即照片的拍摄者;另一种从事的是三维的、流动的图像记录,被称为影视的拍摄者。如果给他们一个统称的话,不妨定义为图像工作者。

  2004年度的图像工作者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记录了许多非同寻常的时刻,如矿难、人质事件、揭露假冒伪劣产品以及重大的突发事件等等。他们中有一个叫李京红的人,推出了一部18集的电视纪实片《姐妹》,在全国几十家电视台相继播出后,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据说收视率甚至超过了本年度最火爆的电视剧。

  这部耗时4年拍摄的纪实片,讲述了深圳一家发廊内5个发廊妹的故事。在许多人眼里,“发廊妹”以及她们赖以生存的背景,总是带有一种暖昧的意味,但本片的主人公却在艰难的生存需要中,苦苦地坚守着自己的底线,宁可惨淡经营也不提供“特殊服务”,其感情生活也一波三折……300多小时的原始素材和细节的再现,大大加重了本片的分量。

  我们承认,以影视为手段记录人生,其技术上的一些优势和照片不能与之同日而语,但是,图像工作者的理念在此是相通的,比如说用镜头直面社会底层人群,长时间地贴近他们,关注他们的悲欢离合,记录每一个有意义的细节等等。据此而言,在本年度中,李京红和他的《姐妹》做得比较到位。

  致敬之年度国际报道

  俄罗斯别斯兰人质劫持事件报道

  记者:卢宇光

  凤凰卫视2004年9月

  致敬理由:这是凤凰卫视在本年度世界传媒格局里争夺话语权中颇为得意的一笔。“现在恐怖分子已经向我们冲过来,打伤很多人,我们正在跑。”任何人听到卢宇光从现场传来的最真实的、喘着粗气和带着些许颤抖的声音,都不能不动容。

  在这样一桩震惊世界的大规模的绑架案面前,凤凰卫视是惟一亲临现场的华文媒体,也是大陆观众惟—可以找到的全面详尽了解这场恐怖灾难的消息来源。

  有评论认为,经过别斯兰一役,凤凰卫视在数年之内已迈出三大步:“9.11”事件的直播,主要解决了在世界大事发生时“有没有声音”的问题,那一次,凤凰卫视采集的电视画面大多还是西方媒体的,主要是发出自己的声音;伊拉克战争的直播,闾丘露薇出现在炸弹横飞的巴格达街头,主要解决了“在不在现场”的问题;而此次人质事件中,由于卢宇光的出色表现,与世界各大传媒相比,解决了“行不行”、“好不好”的问题。

  致敬之年度经济报道

  《成败陈久霖》

  记者:张帆王晓冰李箐傅凯文

  《财经》杂志2004年第24期

  致敬理由:中航油事件刚曝光,即有人在猜测《财经》杂志该如何报道。该刊一出手,果然不让人失望。在很多媒体还在做外围报道时,财经显然接触到了较为核心的事实和关键性的人物,报道对事情的始末缘由和陈久霖其人作了较为准确的还原,并直指国有垄断企业存在的制度错位。整个操作显示出《财经》的新闻突破能力和调查水准。从目前看,《财经》杂志在财经专业领域的调查能力在国内是最高的。而在业内,也隐隐形成了碰到财经界的大事就想看《财经》怎么操作的期待。

  致敬之年度文化事件报道

  《1.6亿财政赤字上的豪华演出》

  记者:杨得志

  《中国青年报》2004年9月1日

  致敬理由:此报道由文化演出切入,实则反映的是扭曲了的政绩观。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反差的数字,从演员报酬到农民收入,从演出支出到巨额赤字。面对摊派时权势和贫穷学校的不同境遇,让人感叹弱者的无力。万源与其说是在筹办一个文化演出,毋宁说它本身已变成了一个政治作秀的舞台。

  致敬之年度电视栏目

  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

  致敬理由:还有哪一个栏目比关心你的餐桌更具亲近性,还有哪一种质量低劣的产品比食品质量低劣更让人恐惧。德州扒鸡、太仓肉松、金华火腿,龙口粉丝、山西陈醋、重庆火锅底料、平遥牛肉……这是一个几乎每期节目都会引起轰动的栏目,它以暗访记录的方式,把我们身处的食品环境真实地呈现。这个栏目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食品观念,也是有力地促进了食品质量的改善。更大的价值在于,它通过一件件的民生事例证明,这个社会多么需要媒体对真相的追寻。

  该栏目可能是全中国负面报道比例最大的栏目。和央视其他新闻栏目不同,该栏目的记者出于保护从不出现在镜头前,而他们的暗访水平则是在中央电视台里“最专业的”。

  致敬之年度时评表现

  《南方都市报》时评版块

  致敬理由:该版块的整体表现在本年度的同类版块中可以说无出其右。从代表报社立场的社论,到提倡公民写作的来论,到强调认知价值的专栏评论,再到阐释精深、着眼宏远的宏论,该版一直在雄心勃勃地对中国传统评论进行改造,使之更富于现代感,更富于成熟纸媒的特质。

  该版聚合了一批有思想力量的作者,刊发了颇多视角精到、价值卓然的时评。但与其说该版块的亮点在话题上有诸多突破,不如说它的主要成就在于时评形态的创新和版面的规模上。目前它正在尝试建立在采访基础上的社论写作,以及在“街谈”栏目实验的小品文的时评形式,虽是借鉴,却可望革新传统评论。

  致敬之年度专栏表现

  新华社《新华视点》

  致敬理由:身为老牌媒体创办的栏目,“新华视点”并无老牌媒体的暮气和保守,触觉敏锐,切中时弊,很多报道所表现出的活泼锐利的文风,令人耳目一新。

  2004年,“新华视点”表现尤其抢眼,仅前11个月,发稿389篇,关注到的问题309个,涉及国计民生的诸多方面,在颇受瞩目的审计风暴、淮河治污现状、铁本事件中更是功不可没。这后面,当然也与今年中央媒体整体表现出众,对地方监督增多有关。

  致敬之年度新闻专业贡献

  2004年调查性报道国际研讨会

  主办方:汕头大学长江新闻学院

  致敬理由:调查性报道是对一个记者挑战最大的新闻样式,在中国,新闻的实务界与理论界向来多隔裂,其实前者需要理论的充实,后者也需要实践的参照。此会由研究教育机构主办,而参加者多来自新闻第二线,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一次交融。更令人瞩目的是,此次会议把世界顶级媒体的调查记者聚于一堂,使中国记者与新闻标杆有了对话的机会。

  致敬之年度传媒人物

  胡舒立

  致敬理由:在贯彻新闻的职业标准方面,胡舒立不是第一个,但无疑是最坚决的新闻人。2004年,她带领着《财经》杂志,继续以“新闻专业主义的领悟者和实践者”的姿态前行。

  《财经》的文章也许不是最“猛”的,但无疑是最具有品质感的。《谁控制了冯明昌》、《成败陈久霖》等极具专业操作水准的报道,给业内树立了一个标杆,其新闻调查缜密与叙述之简洁,对比众多的所谓特稿的粗制滥造和“夹生文青写作”,高下立见。说胡舒立成就了《财经》,并不夸张。

  不能不提的是,作为北京大学财经新闻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的主任,胡舒立借资助国内优秀财经新闻记者、编辑及财经新闻专业研究生进修,来支持财经新闻学科的建设,提高国内财经新闻的素质。

  致敬之年度最具成长性媒体

  《新京报》

  致敬理由:创刊短短—年,《新京报》就崛起为北京乃至全国最重要的媒体之—,其新锐的势头让许多媒体老大哥惊叹后生可畏。作为光明日报报业集团和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强强合作的产物,《新京报》把南派新闻风格带到了京城,并以更为现代和专业的姿态改变了京城报业的生态。身为新闻体制改革和首家跨地域的实验物,新京报的成功,亦为新闻变革的继续进行提供了信心。

  致敬之年度网络表现

  人民网

  致敬理由:“银川出租车停运风波”、“济源招录公务员暗箱操作”等,单是作为这几起轰动全国的热点事件的首发媒体,已足以体现人民网在本年度网络媒体的卓尔不群。

  从某种意义上,人民网改变了网络媒体单纯地充当“二传手”的角色,而是以独立报道者的姿态出现。

  在传统媒体上难以亮相的内容,在人民网找到了传播的路径。

  如果说其他网络媒体云集了资讯,而人民网正把声音变成—种力量,既有热情网民的参与,更有理智的评点。人民网在政府与老百姓之间搭建了公共沟通平台,发挥了网络媒体特点与作用。

  致敬之年度华文媒体

  新浪网

  致敬理由:如果周刊是以七天为一周期,日报是以一日为一周期,电视新闻是以一小时为周期滚动,那么网络新闻的刷新则是以分秒为周期。今年,新浪网继续以无可比拟的海量信息,成为华文媒体中最大的资讯提供者。在今年8月举行奥运会期间,该网站创下全球网民留言的最高纪录。

  而另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除了资讯提供,新浪网舆论引导的功能越来越强。如同报纸的头条,它对—条信息作突出处理,往往会成为关注焦点,进而对公众的议程设置施加影响。从资讯提供到舆论引导,正说明了一个网络媒体的成长。(来源:南方周末)



评论】【进入宽频论坛】【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纪实片《姐妹》专题
 相关链接
纪实片《姐妹》第二十集:在路上2005年07月21日15:17
星期日新闻晨报:李京红 我比“姐妹”更落魄2005年07月21日15:08
《大众DV》:看了 说一点观感2005年07月17日01:30
《大众DV》:用心感知文明转型中人的精神痛苦2005年07月17日01:27
纪实片《姐妹》第十九集:宛如奇迹2005年07月15日14:59
纪实片《姐妹》第十八集:阳光下的生活2005年07月11日13:25
视频:《财富人生》-章桦 现实的“丑小鸭”2005年07月07日14:58
《大众DV》 纪录片《姐妹》座谈会实录(图)2005年07月02日05:19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欢迎联系我们,提出您的宝贵意见
E-mail:bn@staff.sina.com.cn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