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宽频 > 正文
2004中国电视纪录片年?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17日16:36 广州日报
2004中国电视纪录片年?


2004中国电视纪录片年?


  观众呼唤荧屏上多多出现立足于中国社会现实、历史文化、自然山川、风土民情的国产纪录片。本栏图片均由《东方全纪录》提供。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中国电视在节目形态上已经和国外电视台相差无几。靠模仿、引进国外节目类型制造轰动的捷径恐怕难再走得通。那么,2004年的荧屏热点将会是什么呢?种种迹象表明:2004年的荧屏热点也许就是纪录片节目。

  如果细致地梳理一下近几年中国电视的脉络和走向,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电视几乎每年都会制造一个热点。这个热点的形成必然伴随一种新的节目类型的引进,而后便是这种新节目类型在全国遍地开花。我们可以从下面这个表格中更清楚地看出这个趋向。

  年份/节目类型/代表节目

  1998 调查新闻《焦点访谈》、《新闻调查》

  1999 综艺游戏《快乐大本营》等

  2000 娱乐资讯《娱乐现场》

  2001 谈话类《艺术人生》、《对话》

  2002 益智游戏《幸运52》、《开心辞典》

  2003 真人秀《非常6+1》

  2004 纪录片?

  电视商业化纪录片一度沉寂

  纪录片节目对于观众们来说并不陌生。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时候,纪录片也有过短暂的辉煌。上海电视台1993年创办的《纪录片编辑室》曾经创下36%的收视率,比电视剧还要火爆。1993年同时开播的纪录片栏目还有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生活空间》,那句“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影响甚广。随着这两个栏目走红,纪录片栏目在全国各个省市电视台遍地开花,一时间蔚为壮观。

  然而这种红火没有持续几年,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国内电视台逐步走向商业化,纪录片开始走向衰落。纪录片衰落之后,调查新闻、综艺游戏、娱乐资讯、谈话、益智游戏、真人秀等等有着浓厚商业色彩的电视大戏一出接一出,让人目不暇接。

  但是,纪录片作为一种节目类型在荧屏上并没有消失。特别是近两年人们重新发现,纪录片又回来了。除了各个电视台热播的美国国家地理和DISCOVERY频道的节目外,国内的纪录片栏目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像中央电视台的《探索·发现》,东方卫视新近推出的《东方全纪录》等等。这些重新回来的纪录片栏目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克服了以往纪录片过于“精英化”、过于强调“艺术性”、可视性不足等弱点。

  注重品牌打造纪录片重现江湖

  中央电视台的《探索·发现》栏目定位颇有点类似美国历史频道的节目——主打历史类的专题纪录片。像《铁道游击队》、《缅甸远征军》、《北京人头盖骨之谜》等节目在观众中反响热烈。

  在央视近两年的观众综合指标调查报告中,这个栏目连续获得“观众流入率”指标的第一名,相反,该栏目的“观众流失率”则排在倒数一二名,观众对该栏目的忠诚度由此可见。在另一项“栏目满意度”的调查中,这个开播不到三年的栏目,在央视300多个栏目中,排名连年居于前十位。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电视纪录片栏目是东方卫视刚推出的《东方全纪录》。与《探索·发现》追寻美国历史频道风格走历史人文之路有所不同,《东方全纪录》走的是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和DISCOVERY的路子,即更加偏重于对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探索和展示,而且这个栏目从运作上借鉴了美国国家地理的经验,更加注重品牌打造和商业化运营。

  有传媒专家认为,一个电视栏目一旦形成品牌,其收益将呈倍增效果。像中央电视台的《对话》栏目,若按收视率,无法与一些娱乐类节目相比,但是,其广告收益却一点都不比那些栏目低,甚至更高。

  避免“精英化”倡导娱乐化纪录片

  著名纪录片导演周岳军拍摄的《梯田边的哈尼族孩子》,借鉴了当代流行的纪录片叙事方式,强化故事性和矛盾冲突,节目播出之后栏目组的电话被打爆,在网上为这个栏目建立的论坛上,观众的反响十分热烈。东方卫视负责人说,观众对一部纪录片表现出的这种热烈回应,是他搞了多年电视所没有遇到过的。这给他的启示便是,如果国内的纪录片导演改变旧有的叙事习惯,更多地研究观众的口味,纪录片的再度辉煌指日可待。

  以上,我们从央视的《探索·发现》和东方卫视的《东方全纪录》这两个个案出发,探讨了2004年国内纪录片栏目可能的走向。

  我们看到,两个栏目的相似之处在于,学习美国纪录片以观众为中心制作节目。有意识地避免节目“精英化”的趋向,尽可能使节目为更多的观众所接受。《探索·发现》甚至开始倡导“娱乐化纪录片”的新理念。

  更加值得注意的相同点是,这两个栏目都是由强势媒体推出。强势媒体对于纪录片这类非大众化的节目意义重大。我国搞专业频道的一个误区就是,各个地方台专业频道的非大众节目由于观众太少,根本无法收回制作成本。反观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和DISCOVERY频道的经验,其覆盖必定是全国性和世界性的,只有这样,通过各个地方量的积累,其观众总数也能达到颇为可观的数目。

  立足中国贴近百姓纪录片有望再度辉煌

  除了以上两个激动人心的个案之外,2004年,对于跃跃欲试于纪录片栏目的电视台、投资人来说,还有着一些利好消息。

  首先,娱乐节目恶性竞争之后造成收视份额稀释。

  如今,娱乐类的大众节目遍地开花,同质化、平庸化日趋严重,众多号称大众化的娱乐节目收视率不足1.0,即使一些各台力推的娱乐节目其收视份额也大幅下降,徘徊在1.0到2.0之间。所谓物以稀为贵,在这样的状况下,品种稀少的纪录片栏目自然渔翁得利,其收视率有望与大众化的娱乐节目一拼。

  其次,纪录片导演无论从水平上还是数量上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从数量上,由于DV机的普及,许多电视台以外的导演进入这个圈子,许多DV拍摄的作品受到业内高度评价。从质量上看,我国纪录片导演近些年越来越讲究商业上的运作,创作理念更加贴近观众,而对外国观众的欣赏口味也有了较好的把握。

  2001年的四川电视节,国内电视机构向境外输出节目量价值达到362万美元;去年的上海电视节,也有几百万美元的节目输出量价值。

  第三,观众对于欧美纪录片的审美疲劳以及对优秀国产纪录片的饥渴。

  国内观众对纪录片中高鼻子、蓝眼睛的形象已经有些反感,对于外文翻译的字幕已经不太习惯,对于动物世界、外国人的探险已经见怪不怪,可以说,国外纪录片一方面培养了观众观看纪录片的兴趣,另一方面也造成中国观众对于国外纪录片的审美疲劳。

  在这种的背景下,观众对于立足中国社会现实、历史文化、自然山川、风土民情的国产纪录片呈一种饥渴状态。从《探索·发现》观众满意度名列前矛,《东方全纪录》在低调开播的状态下一炮打响的事实便可见一斑。

  笔者认为,纪录片在中国荧屏上重现辉煌的天时、地利、人和都已具备,假以时日,2004年会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电视的“纪录片年”。(肖静波)


评论】【进入宽频论坛】【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欢迎联系我们,提出您的宝贵意见
E-mail:bn@staff.sina.com.cn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